你好,社企 | 由“起承”到“转合”,探索非遗文化发展的新模式
来源:中国社会企业与影响力投资论坛2022-01-20 16:33:48

17-1.jpg

编者按 

过去一年我们共同经历了太多,疫情的无情可能放大了一些“社会问题”,也可能催生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但更重要的是让我们重新对生命进行了审视,重塑了对价值和意义的认知,越来越多的人和企业愿意投入精力、资源来共同创变,重启美好。“士负国家之责”,先有张謇以实业救国反哺社会,现有诸多的社会企业家从解决社会问题本身出发,运用商业模式和市场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引领新时代文明。义利并举、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是社会企业家的本质精神,同时也时刻在我们每个国人内心闪耀。


2021年我们重新上路

从心出发

迎来

“重新定义社会企业”

——

“你好,社企”


此系列将陆续为你讲述你身边的“社会企业”:光盘打卡、黑暗中对话、乡村笔记、邦邦机器人……


这些或耳熟能详,或触手可及,或已成为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产品与服务品牌,其背后的初心和逻辑,都将在崭新的“你好,社企”中一一揭晓。


起承文化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明长河中代代相传遗留下来的文化瑰宝,一旦失传,我们可能会遗失一种古老的美好。起承文化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数字化采集及IP转化创新,赋能产业,使文化融于生活。这一创新方式,一方面使得更多非遗人有尊严的获取收入,激发了非遗这一行业相关职位的活力;另一方面,非遗中的文化元素与现代元素的结合,既为国内外设计和制造等相关行业提供了设计灵感,同时也使得非遗以更贴近现代人生活的方式去传播,获得更多人地的关注,形成从“起承”到“转合”的文化可持续发展新模式。让非遗不再只静静存在于博物馆展柜,而得以再次鲜活于我们的时代。


引语


“一部无人在场的历史悲歌——徽州三雕”。

22-1.jpg

秒杀zippo的上古取火神器——火镰”。

22-2.jpg

......

打开起承文化官网,一件件非遗物品在网站页面的滑动里依次显现,诉说着一段段古老的故事。起承文化是上海一家专注于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企业,从手工艺切入,通过拍摄和采集整理,梳理出文化要素,并集合国内外优秀力量进行二次开发,最终创造出具备文化属性并能广泛传播的全新IP。目前,起承文化已保护超过 40 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帮助超过300位手工艺工作者与市场对接,实现超过20亿文化价值转化,让古老的手工艺再次焕发生机,辐射非遗文化的魅力。


 从美妆从业人到非遗保护者:

 起承成立的初心


“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集成,文化决定审美,审美又影响我们的消费。”接受社企论坛采访时,起承文化的联合创始人周新表达了他对文化的看法。

 

在周新看来,文化最终还是会回到消费市场,但是对于起承而言,作为终点的消费并不是最终强调的目标,他们更加强调审美对于塑造文化的重要性。这是他们对于非遗保护议题给出的答卷。

 
周新毕业于传媒专业,一开始从事美妆行业,与传统文化并不相关。在一次“环球美妆之旅”中,他走访了日本、法国、西班牙等国家,研究各个国家美学的形成与演变,意识到了美的根源,是传承至今的生活习惯与文化。
 
“比如日本的白面妆,它诞生的年代还没有电灯,大家靠蜡烛欣赏,在黑暗的环境下,白面、黑眉、红唇极易捕捉。后来白面才成为一种审美符号。”他解释道。
 
在美妆之旅中,看过各个国家对于美的理解,周新开始思考,属于我们自己的美丽是什么?他开始着眼于中国传统文化。

22-3.jpg
 
在美学研究的路上,周新受蒋勋美学思想的影响颇深。蒋勋讲碗的形成,不过是古人口渴了,双手在河里掬起一捧水,碗就这样形成。美、工具、技术来源于习惯,习惯变成审美,这是周新研究传统文化切入点的灵感来源。
 
他最初的想法很简单,只想去做一组关于非遗保护的纪录片,可后来在朋友的启发下灵光一现,想将非遗保护做成一个项目。
 
起承文化的前身是2012年建立的NGO“稀捍行动”,后来转变为社会企业,但无论呈现何种形式,起承的初衷和目标始终不变。
 

“当你看到的越多,走出去越多,你就越会想问问自己是谁,有没有更大的可能性。”周新很喜欢这种状态。



起承非遗保护路上的三个阶段


关于选择手工艺作为切入点的原因,起承团队的小伙伴们给出了一致的回答:手工艺用我们的手,来连接我们的心,由心而创,由手而做,其中凝聚着工艺人对于美、对于生活方式的诉求。
 
自起承创立之初,团队便坚持一个目标,希望能够发掘手工艺背后的审美元素、文化故事,再将这些寻找到的绵延至今的东西,融入现代的美学理念与设计制作方法,与我们的当下生活融合交织,甚至推向更高更远的国际平台,向世界展示中国美学符号与美学产物,而这对于美的感受会逐渐影响消费群体,潜移默化地形成保护非遗文化的念头。

手工艺品不应该只存在于博物馆的展柜中,它们应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熠熠生辉。
 
22-4.jpg

在实现目标的路上,起承走过了三个阶段。
 
首先,起承发现,现阶段手工艺面临最大的问题是无法自给自足,无法满足手工艺者的生计与温饱。于是起承通过采购工艺和劳动工时的方式,为手工艺者提供劳动与就业机会,这个项目被称为“艺外之旅”,取“意外”的谐音,希望手工艺为大家带来惊喜,带来更有尊严地获得收入报酬的方式。建立至今,起承已经链接到300多位手工艺者,并积极推动他们与设计师、市场的对接,让手工艺者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足够生计的报酬,从而愿意继续从事手工艺制作行业,这是保护手工艺最基础的一环。
 
第二个阶段则是推动手工艺进入更高领域和国际舞台,将古代的美学元素用现代的设计表达,达到美与经济效率的平衡。例如云锦,这是织锦工艺里技术和审美的巅峰,被称为“寸锦寸金”,也正是因为它的昂贵与工艺的复杂性,云锦现在近乎失传。起承曾经邀请一位设计师对云锦进行再设计,创造了新的云锦图案,设计出沙漏的造型,借助云锦蚕丝折光的效应,赋予它全新的图形概念,改变了云锦的造型特征,可以运用于现代的服装。起承将这些设计带到巴黎、米兰的展览上,在时尚之都与国际舞台,中国传统图案依然散发着迷人的光彩。起承为国内乃至国际的设计行业和制造行业注入了更多中国元素,凝聚了更多传承至先人的智慧。
 
第三个阶段是IP再创。起承的创始团队在做田野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很多手工艺在慢慢传承时,只留下了技术,而丢失了背后的记忆、审美与故事,而后者才是文化发源至今最重要的内核。手工艺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创新,因此起承希望基于文化背后元素的挖掘,进行IP再创,加强市场连结,拓宽品牌受众群体,累计跨界影响力。
 

“我们与很多快消品合作,当一个年轻人消费这样一个产品的时候,他第一印象会觉得很好看,而当一个人问出‘这是什么?’的时候,我们就成功了。”周新说。他认为好奇心是探索的原动力,当产品引发了消费者的好奇心,这份好奇会天然地为他打开一扇门,门后是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和传统工艺。这个过程如同在消费者心里种一颗种子,一颗喜欢传统美学的、喜欢传统文化的种子,当有一天种子慢慢发芽,他自然会成为一个热爱传统文化、并愿意去保护传统文化的人。



起承成功的因素



起承的成功,顺应于时代背景,是在对企业存在“目的”的坚定和对“利益相关者”的跨界共创与关注下的创新尝试。

1.  顺应保护传统潮流,强调美且有用。

“我们这个年纪,很多人会认为‘传统’不是个‘好词’,但大家现在愿意用‘传统’这个词,有这样一个愿望和期待,我们认为社会在向好。”周新说。
 
强调“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今天,资本市场在转变,消费市场也在转变,《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等综艺节目的播出,越来越多的00后开始穿汉服,新编的古风歌曲也脍炙人口,现在的年轻人有着很强的文化自信。

对“旧”的传统文化的保护而言,形成的是一种新的潮流。真正好的文化状态不应当只停留在少数人的审美意趣里,而应当变为民间喜闻乐见的形式。当手工艺变成了艺术品,就变成了少部分人的事情,因此起承主张将文化带出来,带回去,用IP再造的方式让古物再次鲜活、再次优美,而且对当下生活有用。
 
2.  弥合各方分歧,推动“驻地计划”

传统手工艺行业中,研究学者、手工艺从业人、以及设计师三者之间,常常存在难以弥合的矛盾。起承把很多东西带给设计师看,概念很有趣,但由于缺乏工艺的背景,无法做出满意的成品。从工艺到设计、从研究到制作的低效率,也是阻碍传统手工艺发展的原因。
 
起承于是推行“驻地计划”,把所有相关方带到手工艺现场,亲眼见证一件手工艺品如何诞生,以及它背后的文化和故事,邀请设计师跟着传统工艺人学习一周,在了解完手工艺审美背后的生活习惯后,做设计就变得更可落地。起承也会举行一些文化的沙龙,邀请三方讨论与互动,通过人与人面对面的眼神与话语交流,实现工艺品发展的破圈。
 
3.  主张“公平贸易”,三端链接实现多方共赢

起承文化一端链接非遗传承人和非遗研究机构,提供非遗文化的采集梳理和数字转化,便于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和再应用,另一端链接国际化的设计资源和先进的制造工艺,并且服务于消费市场的品牌方和消费者,提供与非遗文化相关的拥有丰富文化内涵的非遗IP、再创设计及文化衍生产品,通过将非遗进行商业转化实现多方共赢。
 
手工艺品的市价会有不透明的地方,很难进行衡量,很少具备城市化、标准化的流程与计算标准,且受到城市物价水平、手工艺者技术熟练度的影响,难以衡量具体的工时及定价。起承主张“公平贸易”,请领域内专家给出一个平均市场价格,获得相对的公平,用规范代替人治,坚守公平的原则,每个参与者都能获得应有的利润。
 
在市场价格的平衡过程中可能会碰壁,但当市场真的运转过一段时间,利益相关方们会看到其中的公平性,越来越多人会参与进来。
 
4.  资本造血与初心不变

从一开始的起步艰难,起承砥砺前行,截至目前已经达到盈亏平衡。

起承的创始团队始终相信社会企业应当是一个长青的、能长久经营的企业,需要与社会形成良好的互动,为社会产生价值,引领一种审美风向与消费风气。起承期待影响力投资为企业提供更长的资本周期、更多的社会资源,起承坚持在接受资本支持与造血的同时坚持创立的初心。


起承未来的发展方向:长久与多元


未来,起承希望能将文化“带出来,再带回去”。以前的文化配合旅游产业而生,称为文旅,原生地是文化的根,这是文化郁郁葱葱的源泉,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去非遗的原生地。起承通过三条途径,将非遗带出原生地,为更多人所知,更多人接受并喜欢,接下来,再将非遗带回去,在非遗的诞生地建立体验与创造中心。
 
22-5.jpg

当一个企业解决了众多员工的就业问题时,他已经在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情。而起承想做的,是在此基础之上更为深远的,一个长久的、长青的企业,并能带动更多人的加入,增强整个文化保护事业的多元性。
 

放眼整个文化保护事业,起承一直追求着多元,希望探索出一种模式和标准,吸引更多人融入非遗保护的事业中,无论是手工艺、传统美食、服装、戏曲……或许一个团队的力量难以渗透这么多非遗文化细分领域,但一群人的力量可以形成合力,面面俱到。当这些企业汇聚到一起,就会形成多方受益的力量,一种良性运作方式。为消费者提供多种多样的文化产品选择,消费者心中形成不同的审美意趣,而每个产品的内核都是对于文化的保护与创新,这是多元的基石。



每个社会企业都是一束光



获得2020向光奖,于起承团队而言是一件有成就感的事情。在保护非遗文化的过程中,总会有迷茫的时刻,希望获得认可,但市场往往不会立即给出积极的反馈。
 
每一个社会企业都是一束光,在自己的领域坚定耕耘,当他们发现并不是只有自己一个人在做这些对社会有益的事情,自己并不是孤立无援时,就会更加有坚持下去的勇气。
 
“我经常会举一个例子,我觉得社会企业很像一只萤火虫,很小很微弱,所以在独自闪光的时候,总会觉得迟早有一天要灭掉了。可如果进入一片森林,大家聚在一起的时候,这亮光就会更加明显,起到照亮世界的作用。”周新说。
 
起承文化怀着保护非遗传统的初心而来,期间有来自不同领域的人参与和收获,与利益相关者长达八年合作的过程中,它也逐渐摸索出属于自己的一套模式与规范,让非遗行业得以蓬勃发展,吸引更多从业者与社会企业投身,非遗保护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本文由社会企业与影响力投资论坛专访起承文化联合创始人周新及整理过往发表内容整理而成


撰稿人:张威威
编辑校对:王文君
排版构图:琛